研发浏览器内核的“痛”:华为很懂
几天前,一位博客作者透露,华为浏览器团队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透露,再过两年,一款更好的华为浏览器就可以使用了,并说“今天的四大核心浏览器都是美国技术”。同时,华为最近举办的“华为浏览器汇x沙龙·教育”活动也有很长的介绍。
博客中提到的华为研发团队的一位经理表示:再过两年,我们可以使用更好的华为浏览器。
这句话没有错。技术进步,华为进步,开发更好的浏览器是一件好事。
有趣的是,许多人,剑走偏锋,过度解读了这个消息,认为华为正在开发一个浏览器内核。
华为官员表示,自主开发的浏览器内核并不存在,但在原有浏览器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算法创新和修改。
技术人员透露,开发一个成熟的浏览器内核需要数千万到数亿的代码,以及至少1000名熟练的工程师。这将需要五年多的时间,成本将高达数十亿。
所以这只是一场文字游戏的闹剧。事实上,这场闹剧以前也试过。
2018年,一款打着“国内自主研发内核”旗号的红核浏览器在中国诞生,并宣布完成2.5亿轮C系列融资。
it网站和新闻媒体上的宣传发布对该浏览器进行了炒作。
然而,在宣布融资完成的当天,红核浏览器对暴露在层层外壳铬中并不感到惊讶,这位官员还辩称,这是“巨人肩上的创新”。
后来,在各方的谴责下,红核浏览器匆忙发表道歉声明,承认宣传有夸张之处。
国内自主研发的技术实际上是层出不穷的欺诈和赔偿案件,导致公众对国内技术的期望从期望到怀疑。
自“红核浏览器”问世以来,中国还没有一款浏览器声称自己是“自主研发核心”。
我们为什么不开发一个浏览器内核呢?
仔细研究就会发现,所有中国无法掌握的落后领域或技术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需要长期积累的领域,而中国近年来在新兴领域基本上没有落后。
由于中国发展较晚,它错过了早期技术的初始阶段,在这些领域没有超越的机会。并非所有技术都能在弯道上超越。有些技术已经连续使用了40多年,而先发优势将始终保持。
浏览器内核就是这样一个领域。目前,WebKit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内核。其前身是KHTML。2002年,苹果采用KHTML作为safari浏览器的核心,早在1998年,KHTML就作为KDE项目的子项目开发。
另一个流行的浏览器内核是Mozilla的gecko,它是Firefox浏览器的内核。它的前身是网景公司的浏览器,可以追溯到1993年网景公司成立时开发的mosaic。
当前的浏览器内核始于20世纪90年代,甚至那些被淘汰的内核也基本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。Ie于1994年开始与网景公司竞争。
国内互联网行业非常繁荣,掩盖了一些东西,比如超大规模软件领域的落后。超大型软件从数千万行代码开始,需要数百甚至数千名工程师共同开发和维护项目。
超大型软件要想成功,必须早起步,坚持投资,依靠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时间积累。
在20世纪90年代,即使是中国最优秀的程序员也与美国存在巨大差距,而且非常罕见。例如,在20世纪90年代初,最好的程序员是雷军、周鸿祎、张小龙、鲍岳桥、王志东和廖恒毅,他们只能做应用程序开发。他们不具备制作超大规模软件的技术能力。
wpsoffice是中国唯一一个可以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并延续至今的超大型软件项目。
WPSoffice有超过3500万行C++代码。编译和集成一次几乎需要三个小时,即使使用性能最高的服务器也是如此。每天的开发和维护需要1000多名程序员。
当前版本WPS项目初期的程序员包括沈家正和许式伟。
许式伟可能很出名。他是奇牛云存储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,是高朗的传道人,也是go+的发起人。
很少有人知道沈家正,但很多人都看过这张照片。图中,被求伯君、雷军、柳传志、杨元庆和四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包围的程序员是WPS团队的技术灵魂沈家正·沈老师,他们此时看到的屏幕很可能就是WPS的源代码。
如果你想开发浏览器内核,至少应该在十年前开始。如果你现在就开始,至少十年后会有一个更完美的版本。就连谷歌和苹果也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才让WebKit更受用户认可。
因此,华为知道开发浏览器内核并不容易。
© 本文系原创,著作权归:芦虎导航官网。如需转载,请署名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uhu.co/article/000000000012874.shtml